“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华夏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正在开启。位于青海省祁连县牧场上的羊群在觅食(2017年6月19日摄)记者吴刚摄这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新叶村村貌(2018年4月21日无人机拍摄)。
2014年,章镇镇对新叶村竹洞湖(右下)进行改造,成为集观光游览、自然生态、商业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休闲场所。记者翁忻旸摄在海南大田坡鹿自然保护区内,一只坡鹿飞跃草丛(2018年4月3日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是特产于海南岛的热带珍稀鹿种,20世纪曾濒临灭绝。
近年来,当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保护。现在,海南坡鹿数量逐渐增多、种群逐渐稳定,成为海南绿色生态的一张名片。记者杨冠宇摄在山东省沂源县悦庄镇娄峪水库,河湖管理员在清理水面(2018年4月26日摄)。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对境内河流、水库、塘坝实行定片、定段、定点的网格化管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发(赵东山摄)一群被救助的麋鹿奔跑在洞庭湖麋鹿和鸟类救护避难所内(2018年5月23日无人机拍摄)。麋鹿是我国特有物种、世界珍稀动物,曾一度在中国消失。如今,在洞庭湖湿地深处,一批“麋鹿奶爸”从为小麋鹿喂奶、担任“铲屎官”做起,呵护着麋鹿种群不断繁衍壮大。
记者李尕摄工作人员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马家门前治污生态湿地查看生态塘的水质(2018年7月4日无人机拍摄)。2015年起,江苏省苏州市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累计治理村庄4792个,惠及近30万农户,全市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80%。
记者李响摄在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保健村的河道上,河长及工作人员乘船巡河(2018年7月10日无人机拍摄)。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份全面建立河长制。记者徐昱摄汽车行驶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的道路上(2018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也使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记者陶明摄在浙江省安吉县港口村,一名儿童准备将垃圾扔进摆放在村口的分类垃圾桶(2018年8月16日摄)。浙江省自2013年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目前已在全省乡村地区推行垃圾分类处理。
记者张晨摄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发源地附近被固化的沙丘(2018年9月8日无人机拍摄)。近年来,针对雅鲁藏布江生态环境现状,西藏自治区制订实施了全方位生态保护规划,在源头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人工种草”“退牧还草”等多种有效措施,增加和保护上游植被,防治沙化,成效显著。
记者普布扎西摄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2018年10月27日拍摄的凉水河畔的住宅小区(记者李欣摄);下图:2013年2月27日拍摄的凉水河(资料照片)。凉水河曾是北京南城最大的污水排放地。经过黑臭水体治理、留白增绿,污染多年的凉水河正在复苏:水变清了,河岸变美了,一条条滨河步道、一座座滨河公园,更是给周边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发河北省邯郸市环保局魏县分局无人机在魏县一家企业监测空气质量指数(2018年11月1日无人机拍摄)。
记者王晓摄河北省迁安市蔡园镇刘庄子村的村民在村北铁矿废料场栽植松树(2018年11月25日无人机拍摄)。近年来,河北省迁安市把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突破口,狠抓治理、修复、复垦,以解决因采矿带来的土地荒芜、环境破坏等问题。
记者杨世尧摄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耿明明(左)在洞庭湖的一处观测点对湖水进行取样,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2018年8月25日摄)。为了给洞庭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研技术支持,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在洞庭湖区建立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全方位为洞庭湖“把脉诊疗”。记者薛宇舸摄这是2018年5月26日拍摄的巫山小三峡岸边的野生猕猴。
近年来,巫山小三峡景区两岸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吸引越来越多的野生猕猴聚集于此。记者王全超摄黑颈鹤在拉萨市林周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上空飞翔(1月1日摄)记者张汝锋摄2月19日,游人在云南省罗平县金鸡峰丛拍摄油菜花田日出景色记者秦晴摄这是2月19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普威镇拍摄的油菜花记者赖向东摄2月25日,游人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景区游览观光(无人机拍摄)记者翁忻旸摄。
本文来源:bevictor伟德官网-www.nouhouen.com